联系我们 24/7+86 18859254943
联系我们 24/7+86 18859254943

AMCI-7264 备件控制模块 如何抢占5G商用先机?NI以软件为中心的测试平台助你快人一步

去年底,3GPP正式发布了5G NR标准的第一稿,尽管后期还有SA部分的R16待定义,但5G NSA新空口标准的提前冻结,仍被赋予5G历史里程碑的意义,业界对2020年实现5G商用的规模化已达成共识。而一众公司早在5G标准确立之前,就已积极投入标准制定以及后期的商业化应用试水,力求在5G时代抢占先机。
近日,在第七届EEVIA年度中国ICT媒体论坛暨2018产业和技术展望研讨会上,NI(美国国家仪器)中国技术市场工程师马力斯从点及面,抽丝剥茧,透过“以软件为中心的测试平台如何助力抢位5G时代”的主题,站在新技术发力点的角度,围绕先行的半导体测量测试,详细阐述NI测试平台如何帮助企业在5G时代快人一步。
据马力斯介绍,由于第一版5G标准是3GPP非独立组网R15新空口标准,也就是将现有的LTE接入以及核心网覆盖作为锚点,新增加5G的无线组网接入标准。
虽然说对那些在4G已经发展很成熟的运营商来说,非独立组网5G新空口标准能够帮助其更加快速的进行5G网络的商用进程,但马力斯指出,“4G和5G的共存带来的半导体测试挑战同样不容小觑。”
马力斯阐述说,第一就是复杂性的提升,包括灵活的参数集,可灵活调配的子载波间距,以及更高的带宽需求,对测量测试挑战不断;另外,由于前端的芯片设计会致力于单芯片的高度集成化,因此在满足5G要求的同时,还并行要兼容4G的要求,而这势必会导致频段上面的一些重合,这时候,对于测试测量厂商,共存带来的频谱干扰等问题,以及同时带来的更多射频指标的测试,都要求测试仪器具备更高的性能指标。此外,5G商业化进程加速反推到上游,就是更快的测试时间和更快的上市时间,测试时间的减少直接关联到测试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在5G时代尤为关键。
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NI是如何帮助半导体公司以及终端厂商,在快速的变化中实现5G设计、原型验证以及最终的量产测试?
核心正是NI一直推行的以软件为中心的平台化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NI以软件为中心的开放平台帮助测试和制造工程师提高了生产力。现在,NI推出了一套以软件为中心的平台化仪器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关键部分即NI-RFmx NR测量软件,该软件不仅符合5G新空口(NR)的3GPP R15规范,更将跟随着3GPP规范的步伐进行演变。
针对灵活、可扩展,能够适应新的标准和协议,确保最低的总体拥有成本和最短上市时间的智能测试方案,NI以软件为中心的半导体测试方案正是帮助用户快人一步的关键。马力斯介绍,无缝衔接实验室特征分析到量产测试,NI可快速部署到生产测试环境的半导体测试系统(Semiconductor Test System,简称STS),在测试成本、测试并行性以及可扩展性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不同于传统实验室台式仪器的多种类(频谱仪、信号源、电源等)、尺寸大、多个仪器难以同步配合、测试速度慢等特点,NI将其平台化仪器封装在一个小尺寸的机箱中,并利用PXI技术实现了很好的同步机制,由此带来的是测试速度的极大提升。同时,通过将高精尖算法部署到FPGA中,得益于其天然运行的处理能力NI从软硬件双维度大幅提升测试效率。
同时,由于NI的实验室测试方案已经具备仪表级的射频测试性能,这也使得根植于NI实验室测试方案的NI量产测试设备STS能够更好地统筹未来5G芯片将要面对的单一芯片中集合模拟、射频以及数字部分的多面测试,而这也是专注于数字芯片测试的传统AET自动化测试设备无法融入,或者说无法以高性价比方式融入的一大短板。
此外,由于NI STS与NI实验室测试方案PXI平台“本是同根生”,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代码、硬件资源和投资的最大化复用,大幅减少台式仪表和STS设备之间数据关联、比对的时间,进一步提升测试效率。
“5G时代,怎样进行更快速地测试、更快速地部署以及更快速的商用化,NI就是利用这套打通实验室到量产的半导体测试解决方案帮助很多客户实现速度提升。”马力斯说道。
不但如此,在测试测量领域,NI仍然秉承“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态理念。“NI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介入5G研究。”马力斯透露,从2010年成立NI全球射频通信领先用户计划至今,从国外的AT&T、诺基亚、英特尔、NTT Docomo、三星、 Facebook等到国内的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WiCO)等,NI早已在全球范围内编织了一张5G商业网。
“NI利用前期所积累的软件优势,基于其以软件为中心的平台,凭借PXI的定时、同步技术,可以帮助客户快速应用到自身的5G商用化进程中。”马力斯总结道,“不论是5G设计公司还是后期的量产测试,NI都会有很好的切入,而这都是源于NI从1976年成立至今始终坚守、投入并携手合作伙伴、客户一起共建的以软件为中心的测试生态。”

AMCI-7264

700-PKT B 打仗器模块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加快发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18年第一季度工业和通信业发展情况举办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陈因介绍了2018年第一季度工业和通信业发展情况,并与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现场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陈因介绍,今年以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一季度工业通信业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是工业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比去年全年快了0.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企业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1%,比去年12月份加快5.3个百分点,扭转了去年3月份以来回落趋势。行业发展信心不断增强,3月份,大中小企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进入扩张区域,工业用电量、工业出口交货值等指标与工业生产匹配吻合。
二是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高标准推进,“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深入实施,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工业继续向中高端迈进。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1.9%和7.9%,快于整体工业5.1个和5.9个百分点。
三是去产能降成本防污染深入实施。对化解3000万吨过剩钢铁产能年度任务进行了分解,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持续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加快落实。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5%,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减轻市场主体3000多亿元非税负担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开展第三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7-2018采暖季工业企业错峰生产专项督导。
四是信息通信业运行平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快制定降低流量资费方案,确保完成既定降费目标。一季度4G用户总数达10.5亿户,4G用户总数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72.2%,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1%。信息消费持续扩大,融合应用创新活跃,物联网产业链不断完善。统筹谋划工业互联网发展,进一步做好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推动打造多方协同联动的产业生态。
陈因表示,当前工业通信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复杂多变,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调整,国际贸易摩擦升级,我国工业一些行业还面临较大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仍面临不少困难。下一步,工信部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全局,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推动制造业扩大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工业通信业高质量发展。

700-PKT B

CI532V05 控制器模块 泰瑞达宣布收购Mobile Industrial Robots

Teradyne announces acquisition of Mobile Industrial Robots (MiR) 泰瑞达宣布收购Mobile Industrial Robots(MiR)
April 25, 2018 — Teradyne, Inc. (NYSE:TER) and the shareholders of Mobile Industrial Robots (MiR) today announced the acquisition of privately held MiR of Odense, Denmark for €121 million ($148 million) net of cash acquired plus €101 million ($124 million at current exchange rate) if certain performance targets are met extending through 2020.
2018年4月25日——泰瑞达公司以及Mobile Industrial Robots(MiR)公司股东今天宣布,泰瑞达以1.21亿欧元(1.48亿美元)净现金收购总部在丹麦欧登塞的私人控股公司MiR,如果2020年实现特定的绩效目标,则额外增加1.01亿欧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24亿美元)。
MiR is a leading supplier of collaborative autonomous mobile robots (AMR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The AMR market is an emerging category within the approximately $1.1 billion logistics systems seg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s robot market and is expected to grow rapidly in the years ahead.
MiR是面向工业应用的协作式自主移动机器人(AMR)的领先供应商。自主移动机器人市场是专业服务机器人市场中约11亿美元物流系统行业的新兴类别,预计未来几年将增长迅速。
“We are excited to have MiR join Teradyne’s widening portfolio of advanced, intelligent, automation products,” said Mark Jagiela, President and CEO of Teradyne. “MiR is the market leader in the nascent, but fast growing market for collaborative autonomous mobile robots (AMRs). Like Universal Robots’ collaborative robots, MiR collaborative AMRs lower the barrier for both large and small enterprises to incrementally automate their operations without the need for specialty staff or a re-layout of their existing workflow. This, combined with a fast return on investment, opens a vast new automation market. Following the path proven with Universal Robots, we expect to leverage Teradyne’s global capabilities to expand MiR’s reach.”
泰瑞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rk Jagiela表示:“我们很高兴MiR加入泰瑞达不断扩大的先进智能自动化产品组合。MiR是协作式自主移动机器人这个新兴但增长迅速的市场领导者。与优傲机器人的协作机器人一样,MiR协作式自主移动机器人帮助大型及小型企业无需专业人员或重新布局现有工作流程,也能容易地逐步实现业务自动化。再加上快速的投资回报,这就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新自动化市场。继成功收购优傲机器人之后,我们希望利用泰瑞达的全球能力拓展MiR的布局。”
MiR was profitable in 2017 with annual revenue of $12 million USD, more than triple 2016 revenues and had Q1’18 sales of $5 million.
2017年MiR实现盈利,年收入为1200万美元,是2016年的三倍多,2018年第一季度销售额达500万美元。
“Joining Teradyne allows us to advance our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s to provide greater value to our customers and further expand our market leadership in industrial autonomous mobile robots,” said Thomas Visti, CEO of MiR. “Teradyne’s worldwide reach, world-class engineering and support capabilities, financial strength and proven model for leveraging those strengths will help us grow in new and existing markets worldwide.”
“加入泰瑞达使我们能够加强我们的工程及开发投资,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并进一步扩大我们在工业自主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市场领导地位,”MiR首席执行官Thomas Visti说道。“泰瑞达的全球影响力、世界一流的工程和支持能力、财务实力以及利用这些优势的行之有效模式,将帮助我们在全球新兴市场和现有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My main focus is to get our mobile robots out to the entire world,” said Niels Jul Jacobsen, CSO, founder of MiR. “With Teradyne as the owner, we will have strong backing to ensure MiR’s continued growth in the global market.”
MiR创始人兼首席方案官 Niels Jul Jacobsen表示:“我最关注的是让我们的移动机器人走向全世界。加入泰瑞达公司,将确保 MiR在全球市场的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CI532V05

SR469-P5-HI-A1-E 自动化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 第14届中国电气工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

2018年4月26日,以“智能·互联·高效·安全”为主题的“国家电气论坛暨第14届中国电气工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该论坛由机工传媒·电气时代杂志社主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为指导单位,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为协办单位。
论坛主题鲜明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和持续推进,中国电气工业迎来了突破发展、跨越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不仅成为电气领域新的热词标签,更让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直至用电整个产业链产生了深刻变革。
此外,随着国家“节能降耗”政策的不断深入,更加高效、节能、安全、低噪音,且具有智能化等特质的电气及相关产品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使用“清洁”电能、保证数据和用电安全、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等等成为了目前电气行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此背景下,“国家电气论坛暨第14届中国电气工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再电气化的发展路线、智能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中国制造2025与电力装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能源、能源互联网与电气工业的结合等问题展开讨论。
本次论坛围绕电气领域的关键话题:智能、互联、高效、安全,阐述了新时代下中国电气工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与大家共同探索了中国电气工业发展的新思路。中国工业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发表主题演讲,解读了新时代下中国电气工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责任和使命;国家电网科技部主任沈江对电力发展的再电气化为做了全面分析;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与大家分享智能工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欧阳劲松强调,在智能制造实施道路上,我们应该避免盲目跟风,企业必须明确经济效益指标,以打好2.0和3.0基础为首要任务,找到合适自身的实施路径;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发表了题为“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的主题演讲。另外,还有来自菲尼克斯电气、施耐德电气、电能(北京)认证中心、德力西电气、达索公司带来的精彩演讲。
同期活动亮点纷呈
论坛期间,亮点频频,电气时代杂志社隆重发布了“新时代中国外交下的中国电气工业国际化”暨《电气时代》“国际瞭望”专栏。
此外,备受关注的第18届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研究结果也在本届论坛同期发布。包括河南森源集团有限公司、大全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业内代表性企业受到了表彰。
同时,“中国电气工业竞争力10强”、“中国电气工业创新力10强”、“中国电气工业成长力10强”、“中国电气工业贡献力10强”、“中国电气工业生产力10强”及“中国电气工业服务力10强”奖项也新鲜出炉。
电气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带头企业的贡献,讲好中国电气企业故事,将优秀企业的先进产品、技术、生产建设方案等传播给世界,服务国际市场,将推动中国电气企业的国际化转型,进而带动产业的持续发展。

行业高度关注
中国电气工业发展高峰论坛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业内瞩目的焦点和年度盛会。本届论坛受到各级领导、行业专家及社会各界朋友的高度关注。此次,出席本届论坛的领导和嘉宾有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终身名誉会长陆燕荪,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振岩,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国家电网科技部主任沈江,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周宝东等等。
同时,还有外交和金融领域的特别嘉宾:中国国际友好文化节组委会执行秘书长、正和汇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崔凡迪女士,中科招商投资集团常务副总裁张小鹏,昆仑银行库尔勒分行行长陈彬,昆仑银行库尔勒分行副行长范文轩。
来自国家电网、中国电科院、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相关领导、专家和代表,相关行业组织(协会、学会、商会)的领导和代表,科研院所、咨询公司、设计院所、各大高校等的专家和代表,以及ABB、菲尼克斯、西门子、施耐德、德力西、正泰、研华、达索等知名企业和获奖企业代表共计260余人齐聚一堂,共襄行业盛事。

SR469-P5-HI-A1-E

1797-PS2E2A 输入模块 通用电气第一季度营收287亿美元 超过预期

据美国财经网站CNBC报道,通用电气在今日公布了第一季度的财报。财报显示,通用电气第一季度的营收和盈利均超过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此外,这家工业大企业集团还再次确认了今年的财务预测。
通用电气第一季度的盈利上升,得益于该公司的航空、医疗保健、可再生能源和运输等业务的业绩强劲,但是也受到了电力、石油和天然气,以及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GE Capital)的业绩惨淡带来的不利影响。
通用电气表示,电力市场将会继续充满挑战,第一季度的订单下降了29%。然而,这表明,通用电气正在成本和服务执行方面取得进展。
在第一季度,通用电气的净亏损达到了11.8亿美元,每股亏损14美分,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净亏损和每股净亏损分别为2.39亿美元和1美分。但是,经过调整后,通用电气第一季度每股盈利16美分,超过了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的每股盈利11美分,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
消息传出后,通用电气的股价在周五早盘的交易中大涨了5%。
通用电气第一季度的营收总计为286.6亿美元,同比增长7%,超过了接受汤森路透调查的分析师平均预期的274.5亿美元。
“在第一季度,我们在执行2018年的计划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而且,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业绩正在改善的信号。”通用电气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约翰·弗兰纳里(John Flannery)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工业盈利、自由现金流和利润率同比均有所改善。我们削减了8.05亿美元的工业结构成本,并将继续走在在2018年削减20亿美元成本的道路上。”
第一季度的财报让通用电气得以松一口气,此前该公司的盈利重述中也没有给出负面的暗示。通用电气的盈利重述在很大程度上与该公司在第四季度的电话会议上做出的预测相符合。
此前,通用电气的股价一度下跌至自从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原因是华尔街和媒体对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GE Capital)中蕴含的风险感到质疑。自从一月份以来,通用电气的股价下跌了21%,当时通用电气首次宣布了对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的保险投资组合的重新评估。

1797-PS2E2A

6186-M15ALTRB 触摸屏 施耐德电气与史陶比尔集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    无缝融合机器人解决方案与自动化系统
•    标准化编程,节约时间及人力成本
德国汉诺威,2018年4月27日——全球能效管理与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者施耐德电气,与全球顶尖的机器人自动化企业史陶比尔集团于近日签署长期协议,深化合作关系。由此,定制化的史陶比尔TS系列四轴SCARA机器人将成为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机器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EcoStruxure是施耐德电气开放、可互操作且基于物联网的系统架构和平台。借由在机械制造领域丰富的,软硬件产品集成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帮助OEM厂商打造智能机器的行业经验,施耐德电气推动从互联互通的产品到边缘控制,再到应用、分析与服务各个层级的全面创新。
微信截图_20180427163614

微信截图_20180427163614
史陶比尔集团可以为多个行业定制化专业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包括电子、医疗、汽车、饮食、塑料成型、机械以及绘图等行业,并已成功开发出独特的综合产品线,用以生产四轴TP采摘机、TS SCARA机器人,以及六轴TX和TX2协作机器人。史陶比尔机器人将成为任何对高速、精准和可靠性拥有极高需求的行业客户的不二之选。
此后,这些定制版本的史陶比尔TS系列四轴SCARA机器人将成为施耐德电气Lexium STS系列的一部分,并正在被集成到领先的PacDrive运动控制解决方案架构中。施耐德电气于2018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对这一解决方案进行展示。
这种集成将为工业客户创造两大价值:第一,通过应用IEC 61131-3标准化编程语言,机器人运动编程将得以大幅简化,需要耗时学习的非通用机器人编程语言即将被取代;第二,在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过程中,可省略用于控制专有机器人的硬件,从而减少接口数量,接线工作量和安装空间。
史陶比尔机器人集团部门经理Gerald Vogt表示:“此次合作将对双方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我们很高兴与施耐德电气建立合作关系,并借助其在机械制造等行业中强大的市场影响力获得更大收益。未来,双方将共同为机器制造商提供更加完善的整体自动化解决方案。”
施耐德电气工业事业部机器解决方案全球高级副总裁Ali Haj Fraj指出:“我们的EcoStruxure架构和平台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上,集成史陶比尔机器人技术将加速以EcoStruxure 机器为中心的自动化架构的落地实施,并将赋能机器制造商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开放标准设计智能机器,从而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和工程成本,同时提高机器性能。”
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
作为全球500强企业,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在公司近18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开拓进取,积极创新。自1987年在天津成立第一家合资厂,施耐德电气中国根植中国二十余载;从最初的中低压配电及工业自动化行业领先者,发展成能够为能源与基础设施、工业、数据中心与网络、楼宇和住宅五大市场的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能效解决方案,并帮助他们提高能效高达30%。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施耐德电气融入中国的步伐也日益加快。施耐德电气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全面参与了众多中国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岭澳核电站等重大工程提供设备和服务。近年来,在能效管理领域的不断深耕让施耐德电气在越来越多重大的国内和国际性活动中崭露头角。2008年,施耐德电气为北京奥运会43个场馆和辅助设施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并获得奥组委与北京供电局高度认可。2009年10月,施耐德电气为中国六十周年华诞庆典提供了出色的电力保障。2010上海世博会上,施耐德电气为4个展馆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并为23个世博会场馆提供了解决方案与服务。

6186-M15ALTRB

IC695CPE310-ABAD 中央处理器模块 百亿巨头财报出了!营收3.75亿

泰瑞达机器人团队2023年营收3.75亿美元
近日,泰瑞达公司 (Teradyne Inc.) 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其机器人团队在 2023 财年实现了3.75 亿美元的收入。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拥有 Energid(生产运动规划软件)、Mobile Industrial Robots(自主移动机器人)和优傲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手臂)三家子公司。据悉,泰瑞达集团2022 年收入为 4.04 亿美元。

优傲机器人营收3.04亿美元
优傲机器人(UR) 2023 年的收入为 3.04 亿美元。虽然其销售额较 2022 年创纪录的 3.26 亿美元下降了 7%,但这家协作机器人制造商在这一年的业绩表现却十分出色。
2023 年第四季度是 UR 有史以来收入最高的季度。
这比 2022 年第四季度增长了 21%,比 2023 年第三季度增长了 47%,该公司将其归因于对其 UR20 和 UR30 协作机器人的需求。
以下是优傲机器人按季度的收入明细:
UR 总裁 Kim Povlsen 表示:“2023 年,我们的许多核心客户面临着艰难的经济和商业环境,上半年全球工业活动放缓。尽管如此,我们的重点客户和关键领域(包括码垛)以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 OEM 渠道都出现了增长。我们以强劲的势头结束了这一年,并为进一步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 2024 年。”

协作机器人利润增加
优傲机器人表示,第四季度 30% 的收入来自 UR20 和 UR30。公司表示, UR20 的需求强劲,尤其是码垛和焊接应用。
UR20于 2022 年推出,是该公司的首款重型协作机器人手臂,工作范围为 1,750 毫米(5.7 英尺),有效负载能力为 20 公斤(44 磅)。

2023 年 11 月,UR 推出了第二款重型协作机器人手臂UR30,UR30 采用与 UR20 相同的架构,在紧凑的占地面积内提供了更大的有效负载能力。
UR30 的起重能力为 30 公斤(66.13 磅),工作范围为 1,300 毫米(51.2 英寸),重量为 63.5 公斤(139.9 磅),可以搬运大型机器、码垛重型产品并支持高扭矩螺丝驱动,该公司表示。

“我们已经开始发货 UR30,并在第四季度将产量提高到 1,200 多台,以满足对 UR20 的持续需求,”UR总裁表示,“不过,最终我们的成功取决于我们作为平台的实力。除了硬件创新之外,我们持续的软件卓越性和易用性将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和最终客户创造价值。”
在 2023 财年和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泰瑞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Greg Smith 指出 UR 的 UR20 协作机器人“积压量创历史新高”。他还表示,UR 的渠道战略继续取得成功,目前拥有 50 多个 OEM 合作伙伴,OEM 销售额增长了近 10%。
泰瑞达表示,其机器人产品组合仅渗透了不到 5% 的市场机会,预计 2024 年机器人收入将增长 10-20%。
MiR也高调结束2023年
移动工业机器人(MiR) 2023 年的收入为 7100 万美元。这比2022 年的 7700 万美元收入下降了 8% 。不过,MiR 在 2023 年第四季度也实现了 2600 万美元的收入,表现强劲。

IC695CPE310-ABAD

CI534V02 通讯接口模块 焕新赋能,共赢未来 | 埃斯顿2024年渠道伙伴大会圆满完成

2月29日,埃斯顿2024年度渠道伙伴大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焕新赋能,共赢未来”为主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探讨渠道合作新模式,共谋未来发展新篇章。
创新引领,协同共生

埃斯顿自动化总裁吴侃在开场致辞中提到:“中国智能制造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自动化、机器人、数字化核心技术不断突破,铸就了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韧性基石。瞭望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市场,创新技术及解决方案,将创造更为广阔的市场。
正视产业周期与区域市场带来的变化和挑战,洞察新形势下的机遇,埃斯顿将深化“开放  创新  奋斗  共成长”的经营理念和渠道策略,与合作伙伴形成合力,聚焦自主核心技术能力建设,解决劳动力短缺同步实现提质增效。基于数字化方案构建新质生产力,以卓越的产品、高标准智能化完整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服务,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携手合作伙伴实现商业共赢。
埃斯顿作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领航者,持续多年机器人销量位列国产机器人榜首。同时,埃斯顿基于自动化及机器人核心技术,构建了覆盖产业链上下游,横跨中国、东南亚、欧洲、美洲的机器人产业生态链体系,我们希望以生态链体系之力,让埃斯顿与渠道伙伴实现同频共振,共同向上。”
焕新赋能,携手共赢
全球化、数字化带来无限机遇与挑战,埃斯顿站在全球化视角,始终坚持开放、创新、奋斗、共成长的企业价值观,致力于为渠道伙伴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渠道伙伴作为埃斯顿产业生态共成长的重要支柱,是推动生态融合发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埃斯顿执行总裁助理李文龙围绕合作理念,分享渠道发展“焕新”基本点:新模式、新组织、新政策、新节奏。从战略定位层面来看,渠道销售在埃斯顿整体销售模式中将长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合作理念上,埃斯顿也将长期坚持渠道模式。为此,埃斯顿将在渠道建设和渠道伙伴收益层面加大支持力度。2024年,埃斯顿将从多维布局市场,联合伙伴市场精耕,在产品、技术、服务、培训、制度建设等多个维度,与渠道合作伙伴相互协同,持续扩大品牌知名度,共同建设运动控制&机器人产业生态链。
渠道伙伴不仅是埃斯顿拓宽生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更是企业创新、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推动力。埃斯顿将持续优化渠道结构,与渠道伙伴共建“信任力+发展力”,共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共赢未来:智能化新产品、新技术全面赋能

运控新动力,共赢新未来
埃斯顿作为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领军企业,运动控制核心技术满足各类应用场景的高性能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覆盖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完整产品系列,为合作伙伴拓展更丰富的方案选择。埃斯顿运控产品线总经理包晓磊提出,今年埃斯顿将推出全新5系伺服系列、Flex-7、Motion PLC产品,致力于提供高效,精准,完善的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助力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机器人创新与应用下的生态建设
埃斯顿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产品线总经理吕健围绕机器人的系统级正向研发,向渠道伙伴介绍了机器人的创新与应用生态建设。埃斯顿始终坚持正向研发战略,让一切创新服务于客户需求与超值的满意度,由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进一步转化为技术方案,实现了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统、本体设计的全方位布局。
基于体系化的组织建设,埃斯顿机器人团队持续洞察用户需求,连续打造了多款机器人领域的现象级产品,包括钣金折弯机器人、压铸高防护机器人、通用重载机器人,高精&高速光伏专用机器人等,全方位构建了识别场景化应用需求、快速迭代技术和产品方案、解决用户痛点的能力。
2023年,埃斯顿以应用场景化为主导,结合“机器人+”完整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打造全新UNO系列高价值应用场景机器人。聚焦高端应用场景,在汽车领域,集合点焊、弧焊、涂胶等新工艺应用,提供高效率、更稳定的高性能完整解决方案。在打磨领域,推出自适应打磨轨迹调整,良品率提升20%,调试效率提升30%,磨料利用率提升30%。
未来,埃斯顿将基于自动化核心技术,驱动机器人朝向全品类、场景化方向发展,携手渠道合作伙伴切入更多细分行业,以相互赋能的模式,共同完成智能化生态建设。

“协作”共赢
2023年,埃斯顿酷卓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平台及通用型协作机器人整机产品,这也意味着埃斯顿酷卓在通用智能机器人领域全面驶入“快车道”。本次大会,埃斯顿酷卓总经理李远平带来人机协作新品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行业应用,透过AI+机器人的创新设计,让想象力着陆。基于工业与协作场景交错互补模式,聚焦客户“柔性化、安全性、高稼动率”等产线需求,加快协作机器人在电子、汽车、金属加工、焊接、医疗等行业的应用场景落地。
未来,埃斯顿酷卓通过赋予机器人智慧大脑,致力于变革传统机器人的人机交互及编程作业模式,聚焦推进具身智能技术,提供各类通用智能人机协作机器人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满足工业和服务等广阔市场需求。

震撼新产品,共“焊”新辉煌
当前,焊接工艺正逐步向“高效率、高质量、数字化”方向不断发展。2023年,埃斯顿焊接机器人销量持续位列中国市场国产品牌第一(数据来自:GGII)。作为中国首个且唯一完成“焊接电源、焊接机器人、数字化焊接解决方案”全产业链布局的品牌,埃斯顿持续深耕各类焊接应用场景。深厚的焊接工艺积淀,在薄板、中厚板、超厚板材、异性金属、特种金属焊接领域均有成熟且广泛的应用。
“埃斯顿以焊接全场景的优势和技术,探索并构建了穿越整个产业发展周期的能力。我们推动落地并见证了超200台弧焊机器人为传统行业带来的磅礴动力;我们参与并推动了汽车海洋网系列的全球崛起;我们极致成熟的厚板焊接技术让一个个大国重器完成质的蜕变。未来,我们仍将持续进军焊接领域的无人区,将即时编程技术(IRPS),免示教焊接技术,增材焊接技术,超高速弧焊工艺赋能各行各业。”埃斯顿弧焊机器人产品总监张鹏做出重点分享。
在本次大会上,埃斯顿发布全新弧焊机器人产品及新型解决方案,包括负载更大的12KG中空手腕焊接机器人、iMT焊接解决方案、激光焊接解决方案、智能焊接应用,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在电动车焊接、金属家具、汽车行业、农机重卡等行业提供行业领先的完整解决方案。

数字化加速智能制造落地
聚焦智能工厂数字化应用需求,埃斯顿全面向上延伸,打造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完整解决方案,在产线设计、仿真与验证、集成交付、智能工厂运维等环节,提供数字化产品及服务。
埃斯顿数字化产品线营销工程部经理张顺康提到,埃斯顿全力打造“运动控制工业软件平台”、“仿真与离线编程软件”、“图形化编程软件”、“离散制造-产品数字化管理软件”等,将“软件+硬件+数字化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驱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埃斯顿融合30年海量装备自动化、运动控制、智能制造方案的经验,充分沟通用户各类数字化需求,梳理产线设计各项可控/不可控要素的边界,建设丰富的行业工艺与产线运维模型,打通设备、产线数据孤岛,提供覆盖过程质量检测及优化、故障预警分析、远程运维等数字化功能,让设备参数、工艺参数、产能与质量等各项数据透明化,为锂电池、光伏、钢结构、钣金自动化等多个行业领军品牌提供数字化核心竞争力。”
未来,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模型驱动的数字化方案,将加速产业生态的演进。埃斯顿将持续分享新技术及新方案,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布局新型数字化的新机遇,共拓产业新蓝海。

埃斯顿2024年渠道伙伴大会的圆满落幕,标志着埃斯顿与渠道伙伴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埃斯顿将与渠道伙伴并肩作战,共建共创,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以新技术、新产业驱动行业发展,坚持以更智能、更高效的完整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携手共进,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CI534V02

CI541V1 通信卡模块 一“网”无前 | 中控技术携手中韩石化实现蒸汽管网系统“再进化

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中韩石化”)是中国石化集团和韩国SK公司合资成立的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是我国华中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生产基地。中韩石化拥有850万吨/年的炼油综合配套能力,能够生产包括汽油、柴油、航煤、石脑油、“三苯”、液化气、硫黄和石油焦等一系列产品。
然而,随着工厂3#催化、烷基化、气分、MTBE等装置的增设,中韩石化的蒸汽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超过260吨/小时蒸汽产量的激增,超出了现有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蒸汽在部分管网中滞留,影响了生产效率。此外,催化装置的频繁启停和切换也对蒸汽系统的稳定性构成挑战,增加了生产调度的难度。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系统无法有效预测未来管网系统的适应性和响应能力,使得全厂生产的安全和稳定运行面临潜在风险。
中韩石化厂区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控技术联手中韩石化,以5T融合理念为指导,进行了深入多维度的技术分析和诊断:
5T融合工业节能与低碳运行架构
不仅有效解决了中韩石化当前面临的挑战,也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系统更稳定
蒸汽管网系统的持久稳定运行,对依赖蒸汽供应的企业维持正常生产至关重要。本项目利用蒸汽管网模拟软件对多种工况进行模拟分析,深入剖析现有管网的突出问题,针对性提出优化改造建议。
经过对中压管网3#催化至2#催化两根管线进行缩径改造,管段流速提升幅度超30%,极大降低了管线内蒸汽滞留的风险。同时,低压管网2#催化片区至2#柴油加氢区域的两根管线在经过缩径改造后,管段流速均实现130%以上的提升,彻底消除管线内蒸汽滞留的风险。
经调整后,中压管网原外购来汽至抽凝机组管线已停用,改为从3#硫磺锅炉处新增管线向抽凝机组供汽,可减少散热损失约2960GJ/年,换算节约中压蒸汽(3.6MPa、370℃)约936吨/年(按年运行时长8000小时计算)。
变化看得见
重要装置的异常停工将直接影响低压蒸汽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若操作不当将造成巨大损失。在该项目中,通过采用管网动态模拟技术,精准捕捉装置异常停工后管网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响应过程,帮助预测管网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自适应能力,为管理决策者提供有力依据,确保管网能够满足正常生产需求。
3#催化停工后不采取措施(5min)
3#催化停工后采取补汽措施(18min)
3#催化装置停工低压管网压力变化趋势
风险管得住
通过采用中控工业大数据智能分析软件(InPlant IBD)及蒸汽管网模拟软件APP,本项目成功实现了全厂蒸汽管网实时在线运行计算,通过对整个管网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以及对压降、温降过大及流速异常等管段的预警和定位,为生产调度人员提供了有效监控手段,帮助企业管控生产运行风险。
中压管网在线运行图
低压管网在线运行图
目前,该项目已成功落地并顺利通过验收,中韩石化向中控技术发来感谢信,对中控技术团队在全厂蒸汽系统优化建模项目中展现出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予以高度赞誉。一直以来,中控技术始终秉持自主创新的理念,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行业攻克关键难题。展望未来,中控技术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深耕流程工业,在工艺优化、设备改造、智能运营、工业节能、生产模式提升等方面持续创新突破,共创低碳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

CI541V1

CI535V30 自动化处理器模块 深化合作共赴未来,施耐德电气助力苏州加速打造绿色“智造之城”

近日,全球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与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基于领先的能效管理和数字化技术与解决方案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坚实的支撑,并立足两大园区辐射苏州,助力苏州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打造全球领先“智造之城”目标。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新能源业务北美以外区域负责人宋炯出席并见证了签约仪式,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战略发展负责人Prafull Sharma代表施耐德电气与两大园区进行签约,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苏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飏,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毛伟等领导出席仪式并见证了签约。

根据约定,施耐德电气将为苏州两大园区提供零碳发展咨询、能效低碳数智化管理、新型电力系统创新、顾问陪伴式运维等多元化服务,引入能效管理和数字化领域的领先技术与解决方案,积极展示、推广和分享国内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相关的先进案例与实践经验,并向苏州市制造企业和建筑业主提供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及配套服务内容,结合具体项目和场景,全力支持两大园区及区域内企业实现能效提升、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苏州作为中国制造重地,如今已经发展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施耐德电气期望通过此次合作,为苏州高质量与绿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未来,施耐德电气将以两大园区为绿色智造新动能输出的原点,带动整个苏州区域实现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建设,全面助力苏州的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助力苏州“智造之城”愿景全面落地。
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
作为全球500强企业,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在公司近18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开拓进取,积极创新。自1987年在天津成立第一家合资厂,施耐德电气中国根植中国二十余载;从最初的中低压配电及工业自动化行业领先者,发展成能够为能源与基础设施、工业、数据中心与网络、楼宇和住宅五大市场的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能效解决方案,并帮助他们提高能效高达30%。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施耐德电气融入中国的步伐也日益加快。施耐德电气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全面参与了众多中国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岭澳核电站等重大工程提供设备和服务。近年来,在能效管理领域的不断深耕让施耐德电气在越来越多重大的国内和国际性活动中崭露头角。2008年,施耐德电气为北京奥运会43个场馆和辅助设施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并获得奥组委与北京供电局高度认可。2009年10月,施耐德电气为中国六十周年华诞庆典提供了出色的电力保障。2010上海世博会上,施耐德电气为4个展馆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并为23个世博会场馆提供了解决方案与服务。

CI535V30

Search for products

Back to Top
Product has been added to your c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