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24/7+86 18859254943
联系我们 24/7+86 18859254943

PPD113B01-10-150000 控制器模块 人物访谈 | 兼容、开放的 EtherCAT 技术已经过 20 年的实践验证

EtherCAT 自推出以来已经有 20 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它的成功一直在持续。的确,由倍福开发并在 2003 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亮相的 EtherCAT 通信系统久经实践考验,是一款高性能实时以太网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凭借其技术发展的连续性确立了市场地位,进一步成为开放的 IEC 标准。在这篇采访中,Hans Beckhoff 和 Martin Rostan 主要讲述该技术在公司历史上激动人心的时刻,而 Johannes Beckhoff 代表倍福下一代管理层则更关注未来需求。

Hans Beckhoff(中间)和 Martin Rostan(左)回顾 EtherCAT 技术过去 20 年的发展历程并与代表下一代管理层的 Johannes Beckhoff(右)分享了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
早在 1989 年,倍福首次推出了 Lightbus 高性能总线系统。那么,后来开发全新的 EtherCAT通信系统时,你们是出于什么考虑?
Hans:倍福一直专注于高性能控制解决方案的研发,并持续突破自动化领域性能极限。这一切都基于 PC 控制技术理念,基于此我们可以开发包括高算力在内的 PC 的所有优势,从而使机器获益。在数据通信方面,我们在 1989 年推出了出色的 Lightbus 解决方案。到了 21 世纪初,PC 标配以太网接口成为当时的主流趋势,第一批集成有以太网接口的处理器也开始进入市场。EtherCAT 的研发让我们能够在设备上使用这种新的 IT 数据传输介质,这与我们将 IT 技术与自动化技术融合于一体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在 Lightbus 以及诸如 CANopen 和 PROFIBUS 等其它所有现场总线方面都拥有丰富的应用经验,并将这些经验都整合到我们的研发理念中。这一切都有助于 EtherCAT 在后来取得巨大成功。
Martin:我们研发 EtherCAT 的初衷是:Lightbus 和其它一些现场总线以及第一批工业以太网技术已经跟不上 PC 性能提升的速度。当时的控制结构都是分布式的,因此复杂程度非常高。另一方面,基于 PC 的控制技术主要采用集中式控制方式,需要相应的高性能通信技术。EtherCAT 弥合了这一差距,并打破了以前的数据通信瓶颈, 20 年后的今天,一切依然如故。
有了以太网和随之而来的百兆数据传输速率,传输速率的十倍提升也让控制技术获益匪浅。当时,基于 RS485 和 CAN 的网络虽然总体不错,但它们在带宽和性能方面有限。
—— Hans Beckhoff
在以工业应用需求研发这项技术时,哪些以太网方面尤为重要?
Hans:标准以太网协议设计用于传输大数据量和长数据报文,并非机器中常见的小数据量信息 — 如 1 位限位开关值或 16 位模拟量值。因此,我们的任务是将百兆数据传输速率和自动化领域中的 1…16 位数据量的传输应用“合二为一”,只有通过 EtherCAT 才能实现这一点。我们不仅完全重塑了所需的技术原理,而且还将其整合到 EtherCAT 协议和 EtherCAT 硬件中。
Martin:我们沿用了 Lightbus 的报文处理基本原理“processing on the fly”,并将数据通信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们还合理使用了自动化技术领域中已经流行的新以太网技术,从容地避开了以太网用于实时通信的主要瓶颈。
成功的主要因素是 EtherCAT 协议效率较高,即带宽利用率高达 90% 以上。同样重要的是,协议的复杂性完全映射到硬件中,显著简化了设备制造商的 EtherCAT 实施过程。
—— Martin Rostan
总结来说,EtherCAT 具有哪些基本优势?
Hans:首先,传统的基于 RS485 和 CAN 的现场总线是合并总线,其特点是多个设备使用同一个链接,在网络诊断和故障排除方面要复杂得多。而 EtherCAT 采用以太网点对点链接,这样就可以正确诊断每条传输路径,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功能优势。我们也早就决定,我们可以使用标准的以太网报文,因此,主站设备无需专用通信卡,这仍然是 EtherCAT 的一个主要优势。不过,最关键的优势是我们刚才已经说到过的协议效率,即能够以“on the fly”的方式将数据提取或实时添加到 64 至 1500 字节的以太网报文中。在一个连接有大量自动化设备,而每个设备的数据量很小的网络中,这是确保能够持续高效使用高带宽的唯一方法,一个报文甚至可以携带同一个网络的超过 65,000 个设备的数据。
Martin:这个运行原理带来了另一个优势,即控制器已经可以在数据报文中完美地编译过程映像,因为网络中的任意节点可以随时插入或删除它们的数据。这就避免了其它系统那种需通过接口卡实现的复杂的位运算。另一方面,EtherCAT 主站不会对控制器产生任何影响,因为逻辑化的过程映像可以被直接处理。因此,EtherCAT 不仅因其更短的通信周期而速度更快,而且在从站和主站端对数据交换方面的效率也极高。
Hans:确实如此。而这一运行原理基于 IT 领域使用的内存管理单元功能,为此我们进一步开发了现场总线内存管理单元(FMMU)。FMMU 是 EtherCAT 的基本功能之一,它允许从分布式内存中以“on the fly”的方式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写入到内存,因此,物理设备中的数据和活动报文中的数据之间可以进行任何形式的映射。此外,各个任务和处理器核也可以通过 FMMU 进行映射,并定义相应的时间等级,从而满足先进的、基于任务的控制技术需求。EtherCAT 的另一个核心功能是分布时钟,它为通信系统引入了一个确定性的、自动同步的系统时间。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现代控制方案几乎都是基于时间片,需要数据和信号的同步采样点。而以前的现场总线中根本不存在这种分布时钟的完整理念。

倍福全球总裁兼所有者 Hans Beckhoff
现场总线内存管理单元(FMMU)是 EtherCAT 的基本功能之一,它可以将数据从分布式内存中提取并以“on the fly”的方式写入。
——  Hans Beckhoff
市场是否认可 EtherCAT 的这些基本优势?
Hans:确实如此!所有这些优势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本质上合乎逻辑、易被快速理解并深受全球工程师喜爱的技术。这种相当感性的一面当然也是 EtherCAT 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确立市场地位的原因之一。
Johannes:对于这一点我非常同意,虽然我自己并没有亲身经历 EtherCAT 技术的早期研发。EtherCAT 本质上是一个高性能,同时又简单合理的协议。在没有了解其它通信系统时,我就在问自己:EtherCAT 显然是最佳解决方案,我们还能如何使用工业以太网?
Martin:是的,当时我们还创造了“EtherCAT 是工程师的最佳选择”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点:相比之下,EtherCAT 以前是,现在也是一项更令人信服的技术,因此很容易从技术角度证明其使用的合理性。

Johannes Beckhoff 是 Hans 的儿子,于 2019 年加入 Beckhoff Automation。他在大学主攻的也是物理专业(硕士),目前从事基础研发工作,已经在帮助塑造基于 PC 的控制技术的未来。
2003 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 EtherCAT 的亮相对当时倍福的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市场反响如何?
Hans:这对于研发团队来说绝对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我们的核心团队由六名专家组成,每个人都为此感到自豪。我们在展台上设置了一面 4 米长的巨型展板,以便让 EtherCAT 技术原理的展示效果最大化,我们甚至使用示波器展示其实时性能。从展出开始一直到结束,一切都非常顺利且圆满结束,而客户也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热情高涨。很显然,来自其他现场总线组织和控制组件供应商的到访者也被 EtherCAT 深深震撼到了,至少这是我从当时那些震惊的沉默和苍白的脸中感受到的!
Martin:没错,我还记得我们的一个竞争对手连招呼都没打就张大着嘴,面无血色地离开了我们的展台。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每一个了解了 EtherCAT 技术的人都立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都认可 EtherCAT 是使用工业以太网的最佳方式。

2023 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现场的 EtherCAT 展板区
EtherCAT 获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在 2003年纽伦堡国际工业自动化展会上发布了开放 EtherCAT 协议并宣布成立 EtherCAT 技术协会(ETG)。倍福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机向市场公布呢?
Hans:毫无疑问,ETG 的成立与技术的先进性一样,为我们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ETG 由 Martin 一手创建,现在是一个独立组织,将 EtherCAT 技术推向全球。如果没有 ETG,EtherCAT 可能仍然只是一项令人兴奋的技术,会拥有一些追随者,但永远不会像现在这样成为全球公认标准,赢得广泛赞誉。
Martin:倍福一直主张技术开放,并支持所有相关的开放式现场总线技术。当时,市面上约有 20 种不同的通信技术和行业专用变体,倍福在所有这些技术方面都有相应的技术专家。ETG 吸取了这些技术经验和各个用户组织的优缺点。再次,在开放性方面,ETG 成员非常欣赏 EtherCAT 技术发展的管理方式:倍福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但在开发技术的新特性时,始终会考虑到所有合作伙伴的需求。开放式现场总线组织的原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ETG 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现场总线用户组织,拥有来自 72 个国家的 7000 多家会员单位,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亚洲会员占 40% 以上。“仅 14%“的会员来自美洲地区,便已成为美洲最大的现场总线组织。EtherCAT 的可用性也非常重要,因此设备制造商和最终用户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 Martin Rostan
EtherCAT 虽然推出至今已经有 20 年历史,但它绝不是落后过时的。为什么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是全球第一大工业通信系统?
Hans:在过去的 20 年里,这项技术已经充分证明了其完美的设计,基本协议始终保持不变,无需进行任何修改。这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此外,我们已经将 EtherCAT 技术原理应用于其它应用层次,如用于控制器间通信的 EtherCAT Automation Protocol(EAP)。我们甚至推出了传输速率高达 1 Gbit/s 和 10 Gbit/s 的 EtherCAT G/G10,这意味着 EtherCAT 协议也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

Martin Rostan,ETG 执行董事兼倍福技术市场高级副总裁
EtherCAT 的独特卖点之一是,该技术本身多年来一直保持未变。芯片中包含的基本协议始终保持不变,并以完全向后兼容的方式进行了扩展,包括 Safety over EtherCAT。
—— Martin Rostan
Martin:EtherCAT G 网络中甚至可以集成和运行百兆 EtherCAT 设备。这意味着现在的 EtherCAT 设备可以直接运行在一个 20 年历史的系统中。这也意味着控制架构中的 EtherCAT 技术不会出现瓶颈,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让很多用户选择这一现场总线。绝大多数应用仍然可以使用百兆速率;而 EtherCAT G 具有足够的潜力,可以轻松满足未来 20 年的所有高端需求,不会出现技术断层。

ETG 技术委员会已接受 EtherCAT G 作为 EtherCAT 标准的补充
Johannes:我必须同意 Martin 的观点:百兆速率足以满足大多数设备的要求,甚至是小于 1 ms 的周期时间。EtherCAT G 支持 XPlanar 或视觉等高数据密集型应用,可在小于 1 毫秒的周期时间内传输数千字节的数据。如果没有 EtherCAT G,XPlanar 系统的规模就会受限于20 个平面模块,因此我们无法开发真正的大型 XPlanar 系统。千兆速率已经可以实现系统配备 100 多个平面模块。这也适用于在百兆速率下运行极佳的 XTS 磁驱柔性输送系统,但如果没有高效的 EtherCAT 协议,它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是因为系统必须在 250 μs 的极短周期内传输数千字节的数据。其它通信系统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需要配备一个复杂的分布式控制架构才能实现类似的系统。
Hans:而恰恰是我们的中央控制方案让我们能够在同一个 CPU 上计算出整个过程的数学物理模型。它的工作方式本质上与人相似,人的大脑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接收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所有数据。大脑内部的子程序是模块化结构,并可高效地控制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我们的自动化技术也基于同样的原理,因此 EtherCAT 对应于机器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让尽可能多的外设数据快速输送到中央控制系统中。倍福作为自动化供应商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追求的正是这种方法:PC 技术、EtherCAT 和集中控制理念的“技术三部曲”。
无论是现在还是从中期来看,EtherCAT 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Hans:作为基于以太网的系统,EtherCAT 以及 EtherCAT 产品将继续紧跟市场硬件层的发展。即使在今天,倍福已经为 RJ45、M8 以及塑料和光纤电缆设计多款耦合器,未来还将根据市场中出现的其它物理传输类型进行扩展。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步骤是推出针对单电缆解决方案的混合型连接器产品。这也是推动我们开发了将 EtherCAT 通信与供电整合在一根标准的四芯以太网电缆中的 EtherCAT P 的原因。在这个背景下,另一个特别令人兴奋的开发成果是尺寸分别为 B12、B17、B23 和 B40 的 EtherCAT P 混合型连接器系列,这些连接器将被列入 IEC 标准,用作未来分布式自动化的标准圆形连接器。
我们最初将 EtherCAT 作为一种通信协议,并使用完整的以太网硬件物理特性。我们还开发了自动化所需的机电功能,让系统更具实用性。在这种情况下,EtherCAT P 以及 EtherCAT P 连接器系列都代表了巨大的技术进步。
—— Hans Beckhoff
Martin:信息安全在自动化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EtherCAT 在安全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因为其系统结构以及特性已经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一切内在条件。更值得一提的是,EtherCAT 不需要新的协议版本、硬件修改或特殊措施即可进行所有安全相关的通信。
关于德国倍福
倍福(Beckhoff)是一家专注于自动化新技术的德资企业,创立于 1980 年,总部位于德国威尔市。作为全球自动化技术的驱动者,倍福定义了自动化领域的许多标准,是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动者。公司所生产的工业 PC、现场总线模块、驱动产品和 TwinCAT 自动化软件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相互兼容的控制系统,可为各个工控领域提供开放式自动化系统和完整的解决方案。经过 40 年的发展和努力,倍福已在世界各地设立 30 多家分支机构,加上全球的合作伙伴,业务遍及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倍福于 1997 年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区总部落户于上海市北高新产业园区,现有员工 300 人,办事处遍及国内 30 座大中城市。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半导体、光伏太阳能、电子制造、金属加工、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塑料加工、轮胎加工、木材加工、玻璃机械、物流输送以及楼宇自动化等众多领域。
公司倾力推广的 EtherCAT 实时工业以太网于 2014 年成为中国国家推荐性标准,并已入编工信部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倍福一直注重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创新,在业内享有“创新引擎”的美誉。倍福基于 PC 的控制技术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它支持所有主流的工业通信协议,将 IT 技术、互联网和自动化技术完美融合在一起,为实现工业 4.0 和智能制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更多新闻请浏览: https://www.beckhoff.com.cn

PPD113B01-10-150000

REF615C_E-HCFEAEAGABC2BAA11E 继电器保护器 Moxa工业网络新品发表会将于8月10日线上举办

作为工业通信领域的专家,在中国工业互联发展的漫漫长路中,Moxa既是夯实基础时期的参与者,也是全面发展阶段的助力者,更是制胜未来时代的同行者。立足全新发展阶段,Moxa 特别开展“智敬新世代”系列主题活动,以创新工业通信技术和解决方案与行业伙伴们继续共创工业互联的新未来。
Moxa “智敬新世代”系列活动的“重头戏” — 工业网络新品发表会将在8月10日,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与广大用户见面,聚焦当下热点话题,探讨前瞻技术应用,解析全新新世代工业网络产品,在线“智敬”通信人,用“新”拥抱“新世代”。精彩活动即将拉开序幕。

当前,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数字化进程陡然加快,工业互联网进入快速成长期。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用数字化力量赋能企业全局发展,成为新世代新常态下的行业突破口。而Moxa 作为拥有30多年经验的现代工业通信专家,依托稳定可靠的互联技术,用创想连接未来,助力合作伙伴梦想成真。
此次发表会,Moxa旨在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用户破除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问题,分享 Moxa 多年来投入到各行各业的数字转型或改造升级过程中所得到的重要洞见,探讨面向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技术应用。
深耕行业发展30余年,Moxa始终专注于稳定、可靠的工业互联技术,面对行业社会发展的新常态,Moxa以“智”为品牌方向,“敬”为品牌态度,依托“智敬新世代”系列活动,面向“新世代”发展,在态度上“纳新”,观念上“出新”,行动上的“创新”。本次发布会正是“创新”的重要体现,不仅通过发布创新产品迎合新需求,更以线上直播的新形式覆盖新的参会习惯,从技术应用到服务模式,全方位拥抱新世代。

REF615C_E-HCFEAEAGABC2BAA11E

SCE904AN-002-01 控制脉冲模块 施耐德电气:走向碳中和之路的“四步法则

2021年7月10日——随着中国正式向全球明确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2021年碳中和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后,从各级政府到各个行业、各大企业,减排目标和路线图陆续出炉,碳减排步调加快。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谁都无法独善其身。在碳减排大势下,各行各业均展现出积极的减排意愿。据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针对21个行业、100余家企业进行的有关碳中和议题的调研报告显示,100%的企业认为“中国3060承诺”将带来中长期利好,46%的企业力争成为减碳先锋,而38.7%的企业明确了碳中和实现时间。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发展部中国区负责人熊宜
将“双碳”目标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已成趋势,但“如何降碳减排”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近日举办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1)期间,由施耐德电气承办的“智能融合,迈向碳中和—2021智能趋势论坛”上,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发展部中国区负责人熊宜发表演讲,分享了如何以咨询引领的数字化、智能化整体方案助力企业把握“双碳”机遇。施耐德电气数字能源服务业务总经理杨平,参与了以“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为主题的圆桌论坛。
四步迈向碳中和之路
降碳乃至去碳成为业界共识,但如何走好碳中和之路,企业还存在诸多疑问:什么才是最适合的减碳路径?减碳目标该如何制定?怎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减碳机会在哪里?优先级怎么确定?如何评估技术引入与经济可行性?
面对这些挑战,熊宜表示:“不能把碳减排看作是某个部门的事,而应该视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理清思路,落实行动,并带来真正的成果,让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和生产运营的全价值链。”对于如何开启碳中和之旅,熊宜给出了四步走的建议:

碳中和之路,从路径规划开始
当下,碳减排不再仅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合规的义务,更是在未来的碳交易市场中蕴藏着的经济效益。面对碳中和带来的机遇,企业纷纷开启了碳减排路径的探索。然而,万事开头难,对于企业来说,无论从能耗衡量、建立减碳模式还是路径选择上都难以把控。
施耐德电气凭借以碳中和咨询、数字化转型咨询为先导,涵盖电力资产可靠性与电能质量优化、能源管理效率优化、分布式能源管理、精益生产管理、智能工厂运营优化、以及智慧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为用户可持续发展赋能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
碳中和模范生更是赋能者
在施耐德电气看来,碳中和是一个能够稳步推进、量化目标,且充满机遇的系统工程。得益于在碳减排上的深厚经验,早在2005年,施耐德电气就推出了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数(SSI)”,并把目标融入业务的方方面面。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和赋能者,施耐德电气承诺于202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204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2030年运营层面实现净排放为零,2050年供应链实现净零排放。
“施耐德电气工厂在实践上将绿色创新技术充分运用于生产运营,不断优化,过去三年中国工厂的能耗整体降低了12.4%,同时生产效率提升了5%到10%。”谈到施耐德电气在可持续发展上的能力时,熊宜表示:“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以AI、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来应对碳中和挑战无疑成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首选。“
“从施耐德电气的实践经验以及众多可持续发展案例来看,企业基于数字化的分析制定减碳战略,并在执行中对生产运营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数据收集分析来产生洞察,衡量改善效果、持续优化、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杨平表示:“数字化技术是推进碳中和的利器,而施耐德电气一直致力于通过咨询引领的数字化、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来赋能用户。”

施耐德电气数字能源服务业务总经理杨平
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商佛吉亚集团在推进碳中和过程中,就以施耐德电气作为首选合作伙伴,约定通过能效咨询服务及能源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等方式支持集团实现2025~2050年逐步达成碳中和的承诺。其中,佛吉亚盐城工厂作为双方全球11个试点项目之一在中国率先实现落地。施耐德电气提供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对工厂现有配电系统和重点能耗设备加装各类智能表计、传感器和通讯模块,并搭建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平台(EMS+),帮助工厂实现了配电系统安全监测,电能质量管理,能源效率可视化分析和运维效率优化。在此基础上,施耐德电气以ESS能效咨询服务提出包括配电系统、公用动力、暖通以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共计18项旨节能减排的优化改进措施,其中有两项已落地并实现数十万元的直接效益。
随着用户在碳减排上的投入增加,如何保证碳减排效果,成为了检验赋能者的“试金石”。在近两年各地热度攀升的“零碳园区”,施耐德电气携手欧芮府(EUREF)以及德国能源署为全球做出表率。由柏林舍内贝格区的废弃煤气站改造而成的EUREF园区,如今已成为成欧洲第一、世界领先的零碳园区。园区占地5.5公顷,有150家创新型企业、近3500人入驻,自2014年建成以来,稳达德国与欧盟的2050气候目标,并且验证了经济的可行性。
“凭借与合作伙伴联合设计且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零碳方案、超前规划,EUREF园区为全世界零碳园区打造了标杆。”熊宜表示。EUREF园区基于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开放架构与平台的数字化方案,确保运营阶段实现碳中和;在能效管理与智慧园区云边端结合的整体数字化方案中,涵盖楼控产品、变频器、无六氟化硫电气设备、EBO楼宇运营系统、PME电能管理系统,为办公楼宇绿色运行提供了保障;基于微网EMA的整体光伏、储能和充电方案,则让这家“零碳园区”充满未来感。
随着碳中和、碳达峰话题的持续热议,以及市场接受度不断提升。对于各行业和企业来说,一场马拉松式的“大考”如约而至:“双碳”目标意味着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且转型时间有限,企业必须要找到边降碳边发展的道路。凭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深厚积淀,施耐德电气碳中和暨可持续发展咨询服务解决方案的适时推出,无疑为用户数字化转型迈向碳中和指引了方向。“施耐德电气将以绿色能源管理、绿色智能制造领域的强大能力助力企业直面低碳转型和业务发展的双重压力,通过咨询引领的数字化、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赋能用户朝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目标不断迈进。”熊宜说道,“施耐德电气愿赋能所有人,最大化利用能源和资源,推动人类进步和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SCE904AN-002-01

TC-CCN014 冗余网络接口模块 从优秀到卓越:低代码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对软件的需求正在超过开发团队的交付能力。虽然事实的确如此,但这一现状并非不可改变。​全球各地的企业正在使用低代码开发来加快数字化进程。低代码有许多优点,比如可以提高IT满足和超越应用需求的能力。通过可视化建模语言,专业开发者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来提升开发速度,快速创建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业务领域专家也可以借助可视化语言和协作工具参与其中,把优化用户体验的工作做在前面。此外,合适的低代码平台还能让企业在各种移动等多渠道实现同样的丰富体验。
Mendix及其一体化低代码平台正在引领这一趋势。据《Forrester Wave™:面向开发者的低代码开发平台,2021年第二季度》 报告显示,Mendix在进入评估的低代码供应商中,所有选项得分均为最高。企业可以借助Forrester这一报告,在纷繁复杂的低代码市场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低代码开发平台。 ​
自动化流程 ​
低代码对流程自动化的益处毋庸置疑。《Forrester2020年第一季度数字化流程自动化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70%的企业依然以纸质方式完成与关键业务流程有关的工作。一项全球研究表明,人工流程自动化能帮助企业中每位员工每年节省近4个半月的工作时间,因此实现人工和纸质流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的速度越快越好。低代码开发十分适合这样的任务,而内置流程自动化工具的低代码平台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
企业可以使用合适的低代码平台创建将端到端流程实现自动化的消费级应用。与使用业务流程管理软件或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工具相比,企业可以通过创建管理这些关键流程的应用,更加快速地部署和使用这些解决方案并进行迭代。
合适的低代码平台
市场上现存的有许多低代码产品,但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因为一些功能可能与预想不一致,或者并不完全适用于一些企业和业务。为了快速满足日益增长的软件需求,企业应当选择一个能够为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低代码平台。
创建更好的业务流程应用 ​
Mendix平台的基本原则是为业务和IT提供一种可视化协同开发方法。比如加拿大银行BDC使用Mendix低代码快速开发平台,加强了IT和业务团队的合作,成功重建了其贷款申请流程。BDC的Mendix技术专家Herman Geldenhuys表示,Mendix使业务和IT团队可以用同一种语言交流和开发。“Mendix带来的最大转变是业务语言的匹配,它大大减少了我们耗费在技术上的时间和精力”。IT部门负责搭建应用,而业务专家则要沟通简化工作流涉及的具体步骤,这时候这一方式尤其能发挥作用。 ​
企业使用Mendix的工作流程编辑器能够轻松定义工作流程,为应用程序添加流程逻辑。类流程图的可视化语言能够与Mendix两个IDE(如微流和页面编辑器)中的其他可视化语言完全集成,从而降低应用逻辑表达的复杂性、整合其他系统,并根据需要更新和适应市场需求。 ​
提升开发速度 ​
低代码简单明了,可以帮助企业加快开发速度。合适的低代码平台不仅能帮助专业开发者借助可复用组件更快地开发出应用程序,还能让非专业开发者借助简单易懂的可视化语言来创建应用。Mendix提供为专业开发者打造的Studio Pro以及为非专业开发者提供的Studio,通过多个IDE帮助各种技术水平的开发者来合作开发应用。
数据集成更出色 ​
开发提速不仅取决于开发环境,数据集成和管理也是拖慢整个流程的原因。 ​
如果要开发一个需要和多个系统集成的应用,例如业务流程应用,最好找一个可以让集成更轻松的低代码平台。Mendix的Data Hub可以将企业数据整合到一个可通过拖放实现集成抽象化的元数据库中,根据需要在Mendix Studio或Studio Pro中更好地搜索、理解和使用。
轻松实现部署 ​
当然,更快的速度意味着更轻松的部署。合适的低代码平台不应把企业锁定在一个特定的云场景中,而是可以部署到任何云中。企业在做这一选择时必须谨慎,因为随着需求的变化,应用程序需要扩展,而所选择的云将根据这些不断变化的需求而有所不同。通过Mendix平台,企业可以一键将应用部署到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
低代码市场如今正迎来爆发期,在今年的《Forrester Wave™:面向专业开发人员的低代码开发平台,2021年第二季度》报告中,Mendix很荣幸被评为低代码“领导者”,并在当前产品类别中获得最高得分。Forrester称赞Mendix是“面向众多角色和用例的先进协作平台”。今后,Mendix将继续以出色的解决方案,不断满足各类企业当下和未来的需求。

TC-CCN014

VM600 MPC4 数字输入输出模块 引领制造业迈向智能未来,罗克韦尔自动化受邀出席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7月9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工业智能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石安应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的前沿进展,全图景展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未来,引领全球制造业迈入智能新时代。
微信图片_20210709170414

微信图片_20210709170414
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石安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正加速渗透各行各业。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在工业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方向已经在行业中形成广泛共识。人工智能协同工业物联网、大数据、5G、边缘计算等创新技术,既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技术保障,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是工业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之一,拥有118年历史,如今正通过IT/OT融合创新的数字化转型方案,赋能智能制造和碳中和。”石安介绍说,“今天,以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和虚拟/增强现实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技术,已经与罗克韦尔自动化的主要核心业务平台深度融合,加速助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数字经济下,制造业迎来数字化转型热潮,但转型效果却不容乐观。根据 BCG analysis 调研显示,在全球范围内,70%[ Note:Based on 895 transformations]的企业尚未达到数字化转型预期。石安指出,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路径规划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的主要原因。“企业想要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做好顶层设计(Think Big),聚焦企业核心痛点问题,从小处着手(Start Small)进行改变,快速将成功经验规模化复制(Scale Fast),打造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颠覆性发展。”
在中国,罗克韦尔自动化秉持“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企业初衷,致力于通过全面的IT/OT跨界整合能力和领先的创新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安全、节能、环保、高效的SEEE价值,全面助力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石安表示,企业只有具备全方位的跨界整合能力,才能打造出领先的IT/OT融合创新解决方案,成为智能制造的引领者。为此,罗克韦尔自动化在中国设立了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将IT、OT、行业、精益生产、智能制造咨询等人才整合在一起,从咨询、顶层设计、精益价值流梳理、实施交付,一直到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助力企业凭借易于部署的智能制造能力决胜市场。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整体的、持续优化的过程,需要打破企业内部以及产业链间的信息孤岛。“开放兼容、持续拓展和自主控制是数字化转型平台面向未来的三大关键能力。”石安强调说。
由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创新技术支撑的智能运维Rockii解决方案,正是罗克韦尔自动化打造的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转型平台。行业端到端的智能运维Rockii平台全面覆盖云服务的SaaS、PaaS、IaaS三层架构,具备开放兼容、可持续拓展的特性,并通过“授之以渔”的方式,支持企业自主控制和开发,实现持续改善。Rockii满足了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远程化的运维需求,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客户和行业的广泛认可,获得“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湛卢奖”提名奖,并成功入选“2020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水处理领域,罗克韦尔自动化的智慧水务解决方案通过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模型预测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自来水加药量降低20%,水质提升50%,并减低饮用者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这套系统有望帮助中国2亿人提高生活用水质量。”石安介绍说。
拥抱数字化未来,女性力量从未缺席。在大会同期举行的“AI女性菁英论坛”中,石安认为,女性带来创造性思维和洞察的多样性,是数字化创新的重要动力。在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女性员工占比达33%,远超工业领域女性占比15.4%的世界平均水平。2008~2020年,罗克韦尔自动化全球女性工程师比例提高了47%,技术销售岗位的女性比例提高了52%。依托罗克韦尔自动化职业女性理事会和女性工程师协会,女性员工可以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并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加速成长。
图片1

图片1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1)7月8日在上海世博中心开幕,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出席并致辞。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主持。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市委副书记于绍良出席开幕式。此外,大会还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阵容,多位图灵奖、诺奖得主、学术界领军人物,以及企业家代表参与大会演讲及圆桌讨论。作为大会的重要环节,工业智能论坛以“数智共创,工赋强国”为主题,聚焦以工业智能促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吸引了政产学研用等各界代表参会。

VM600 MPC4

VM600 RPS6U 传感器模块 霍尼韦尔推出电池储能系统平台 助力客户实现脱碳目标

上海2021年7月13日 — 霍尼韦尔(纳斯达克代码: HON)近日宣布推出电池储能系统(BESS)平台。该平台集霍尼韦尔资产监测、分布式能源资源管理、监视控制和分析等技术于一体,助力企业准确预测和优化综合能源利用。

霍尼韦尔电池储能系统平台利用了能源管理的最佳实践,如能源套利和需求管理,能够灵活控制能源采购和利用时机,非常适合各类工商业企业、独立发电商和公用事业单位。此外,该平台还享有霍尼韦尔提供的性能保证,包括稳定且可预测的成本,以及正常运行时间的提升。
“电池储能技术对于达成脱碳目标至关重要。我们的集成式储能解决方案与远程运营平台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预测和管理当今日益复杂的分布式能源生态系统中的供电、发电和电力市场需求,”霍尼韦尔过程控制部中国副总裁兼总经理陈延表示, “霍尼韦尔先进的控制软件和基于性能的保证,可帮助终端用户改善能源利用率、优化运营和收益、降低风险并在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节省可观的成本。”
霍尼韦尔电池储能系统平台不仅改善电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且降低供应成本。例如,一台发电设备发生故障或停机时,该平台可减少额外的非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上线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平台通过与传统发电机组同时运行,远程设施可以维持运营。随后,系统可重启停机的发电设备或启动备用发电机组,然后恢复待机模式。
霍尼韦尔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各类解决方案,包括小型试点项目和覆盖多个设施的大型项目。此外,该电池储能系统平台还可以减少对燃气和柴油等非可再生能源发电来源的需求,从而减少碳足迹。
为了实现脱碳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世界范围内对电池储能系统的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霍尼韦尔及其合作伙伴已开始以储能服务模式向全球工商业领域客户推广电池储能系统,为促进节能减排和提高运营效率创造有利条件。例如,霍尼韦尔已经与乌克兰最大的私营能源企业之一DTEK公司合作,为当地提供首个电网级电池储能系统。
霍尼韦尔拥有减少碳排放的一系列成熟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提供创新产品与服务改善客户的环保表现和社会效益。霍尼韦尔公司约50%的新产品研发都与改善客户的环保表现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在中国,霍尼韦尔通过不断开发满足客户能源和环境需求的产品与技术,服务于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VM600 RPS6U

VM600-CPUM 传感器模块 ABB参与创新南山2021 “创业之星” 揭榜赛,助力南山区谱写生态创业新篇章

中国深圳, 2021年7月13日——盛夏7月,ABB正式参与创新南山 2021 “创业之星” 大赛揭榜赛,以科技创新助力深圳南山区高技能人才发展,谱写生态创业新篇章。
40多年前,深圳南山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区。而如今,南山更是国际知名的科创高地,有着 “中国硅谷” 之称。据统计,在南山区有超过40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0多家上市企业,聚集了深圳七成以上的高端科技创新资源。腾讯、大疆等本土知名企业由南山走向世界,带动整个珠三角区域的科技发展。而创新南山 “创业之星” 大赛作为南山区以科技服务供给侧改革,鼓励创新、扶植创业的代表项目,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发掘并培育了大疆创新、金信诺等一批新锐科技公司,为众多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成长的舞台。
本届创新南山 2021 “创业之星” 大赛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导,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深圳市科技创新委主办。大赛于2021年6月启动报名,分为报名、行业赛/境外赛/地方赛/揭榜赛、总决赛三个阶段。ABB作为全球技术的领导企业,将参与创新南山 2021 “创业之星” 的揭榜赛环节,从电动交通、楼宇自控及电能管理等方面 “出题” ,通过发掘可聚焦上述领域的优秀创业团队,并与之建立紧密合作,共同助进深圳智慧绿色建筑与电动交通产业的新发展,为南山搭建与世界科技握手的桥梁。

长期以来,ABB一直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研发能力为深圳和南山区的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注入持续动力。2015年底,ABB与深圳签署框架协议,确立双方在新能源、电力保护和绿色交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2017年12月,ABB首个面向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全球电力电子研发中心——ABB新能源技术中心正式落户深圳,主要进行大功率充电技术的研发。依托当地创新的氛围和全产业链优势,ABB将创新技术转化应用在ABB解决方案中,并在深圳先行先试,扩大行业生态圈,实现可持续低碳发展。ABB领先的V2G双向充电桩作为ABB新能源技术中心参与研发的项目之一,已率先在欧洲市场发布。
2019年11月,ABB开放创新中心在深圳南山盛大启幕。ABB开放创新中心也是ABB智慧建筑业务在全球重要的研发中心,定位于全球协作和创新,重点开发包括人工智能、云服务、网络安全、智能建筑等核心领域的业务,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技术集成的开放式解决方案的应用,为智慧城市、智慧建筑、智能家居提供更好更超前的解决方案,持续提高城市、建筑和家居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效率。2021年4月,ABB低碳宣讲活动走进南山,与南山区100多家重点企业代表共商碳中和路径,共建可持续生态之路。目前ABB电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深圳的一系列重点项目中,如深圳地铁、深圳机场、比亚迪云巴云轨、深圳京基100大厦等。
如今,深圳已进入“双区”叠加、“双区”驱动的新境界,技术发展将迎来空前的机遇期。ABB将乘南山区创新变革的新风潮,奋楫开创智能化、数字化的新篇章,积极推动深圳低碳、可持续发展,联和各类科技企业一同筑梦湾区,创享未来。

VM600-CPUM

VM600-XIO16T 控控制模块 研华:以定制化服务模式协同构建AIoT产业生态圈

工业物联网时代,随着应用市场不断细分化、专业化,应用场景也更加灵活多变,定制化需求和服务应运而生且逐步常态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趋势下,谁能打造小批量、个性化、灵活高效定制化服务体系,谁就能在定制化服务市场中握有主动权。在工业物联网领域深耕多年的研华,凭借其强大的技术服务和营销网络,为客户提供了基于行业应用需求的定制化服务和本土化快速响应的便捷服务。
图片1

图片1
研华嵌入式物联网平台事业群业务总监胡智生
研华深知任何一家公司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并非靠“单打独斗”,而是群策群力的协同合作。“单人行可以走的很快,但走不远,众人行才能行稳致远。”日前,研华嵌入式物联网平台事业群业务总监胡智生在接受中国工控网采访时如是强调。一直以来,研华嵌入式物联网平台事业群致力于提供全系列嵌入式计算机板卡、智能系统、外围模块、软件服务经销以及定制化设计服务,涵盖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与全球销售与服务,并专注垂直产业发展。
DMS构建一站式定制化服务体系
成立于1983年的研华,至今已经成长为全球智能系统产业的行业专家。在横向开拓行业版图的同时,研华更专注于纵向深耕垂直市场,为垂直行业客户提供包括研发、设计、生产、服务在内的DMS(Design Manufacturing Service)定制化服务,包括医疗设备、 交通运输、 工业自动化、 游戏设备、 机器视觉和无线连接、 平板电脑、 行业电脑与Arm等定制化整合方案,以满足行业特殊应用需求。
图片2

图片2
研华设计与制造服务(DMS)
“研华DMS的主要优势和强项在于研发设计和生产,精通于做工业或行业应用现场少量多样、能够快速转换产线的应用服务,专注于保障应用现场的稳定可靠性,以及保证长周期的供货。”胡智生介绍道。
此外,在研华DMS定制化服务体系中,国产芯方案定制是其一大特色。 当前,研华紧跟国家力推的“信创”产业的发展脚步,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与国产芯片大厂的合作,以客户应用为导向进行研发设计和生产,硬件层面,涉及以兆芯、飞腾、瑞芯微、龙芯、海光为代表的国产CPU厂商;软件层面,基于统信和麒麟国产操作系统进行软件开发。
正是这种灵活高效的定制化能力,研华满足了行业客户要求的更快开发项目、更低风险性的需求。目前,研华服务于工业物联网领域的客户涉及医疗、能源、交通、人工智能、工业自动化等多个行业。
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定制化服务
作为专业化研发设计、生产、服务型企业,多元化的研发资源配置必不可缺。据悉,研华拥有三大制造中心,五大研发中心。
图片3

图片3
研华全球服务网络
苏州昆山是研华当下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承担了其在全球60%的生产订单。研发中心遍及全球,包括日本、美国、欧洲都设有研发中心,国内重点研发中心包括昆山、西安、深圳等地。“由于不同区域客户需求重点不同,因此需要的行业know-how也有差别,我们会频繁地与客户互动,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设置区域定制化研发团队”胡智生讲道。
不同区域的研发中心其研发侧重点有所不同,有专注于硬件研发的团队,也有专注于软件研发的团队,还有针对不同领域或行业而设置的研发团队。其中,研华昆山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作为大陆研发设计服务中心,集物联网应用创新、技术服务及展示中心等功能于一体,专注促进智能城市、工业4.0和物联网技术应用;西安研发中心专注于软件研发,主要是基于操作系统的定制化和中间件应用软件的研发。另外,深圳研发中心致力于客户物联网应用的协同开发;而上海研发中心则专注于交通领域应用研发;北京研发中心专注于电力、工业数据采集行业相关应用。
携手行业伙伴共创共赢
据相关机构调研显示,2020年,全球物联网支出达到6904.7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23.6%,并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将达到1.1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4%,其中,中国市场占比将提升到25.9%,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胡智生坦言,研华嵌入式物联网平台事业群去年在中国大陆的业绩增长超过20%,今年即使在新冠疫情和缺料的双重影响下依然保持高位增长。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研华对行业机遇的精准把控,更是其携手行业伙伴共创生态共赢的价值体现。当提及为何要构建AIoT生态圈,胡智生表示,为了适应大环境的变化和服务产业发展,推进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进程,关键时刻不被卡脖子,需要与行业应用头部企业联合起来,共创开放、多样、共赢的产业生态圈,才能一起抵达更有价值的远方。
图片4

图片4
不管市场环境如何革新,用户需求如何多变,研华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初心不改。未来,研华仍将携手行业伙伴,以定制化服务模式协同构建AIoT产业生态圈,行耕不辍,加速推进产业发展迈向新未来。

VM600-XIO16T

XVS-440-10MPI-1-10 工业显示屏模块 施耐德电气发布PowerLogic Equipment电能质量一体化解决方案

供电可靠性和连续性对于数据中心、电子厂房等关键基础设施而言至关重要,而电能质量则是决定这一指标的关键要素之一。近日,全球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发布了全新PowerLogic Equipment电能质量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为客户提供集监测、分析和治理于一体的整柜方案,全方位掌控电能质量治理设备的运营状态、治理效果、实时且全面地监测潜在问题,并提供科学改善建议,保障各类设施安全可靠、高效连续供电。
电能质量问题指任何出现地电压、电流以及频率偏移导致地用户设备损坏或运行不正常的电能问题,通常包括电压骤降、谐波污染、无功功率过多或快速变化等,有可能导致业务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所有的非正常停机中,有30%-40%是由电能质量问题引起的。企业引入电能质量治理设可避免造成资金损失,但在此过程中,却往往会遇到设备设计不当、无法分析设备故障、治理效果不佳、设备本身产生额外故障等问题,因此,更加集成化、简便化、功能强大且能够智能分析、及时处理故障的整柜设备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保障高质量供电。
作为中低压配电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此次发布的PowerLogic Equipment电能质量一体化解决方案高度融合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及深刻的行业洞察,基于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能够将数据采集和监测、数据分析及智能化治理融为一体,实现闭环管理,不但能帮助客户全面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及治理效果,针对故障进行高效处理,并可随时根据系统基于使用情况提出的建议,及时变更治理方案,乃至为实现预测式运维,同时在充分保障供电可靠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能效,降低能源成本,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电能质量问题,PowerLogic Equipment方案可以定制四大类一体化架构的成套方案,包括谐波治理方案、动态电压治理方案、动态无功补偿方案和混合无功补偿方案:
l 谐波治理方案:谐波会导致设备更多的损耗,使用寿命减少,并影响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凭借PowerLogic Equipment PCSn有源滤波柜,可实现2~51次谐波滤除和无功补偿,谐波滤除率可达98%,并拥有完善的温控功能,可实时监测模块及柜内温度,合理控制风机启停。该方案可有效消除谐波危害,保障系统及设备可靠性。
施耐德电气发布PowerLogic Equipment电能质量一体化解决方案

施耐德电气发布PowerLogic Equipment电能质量一体化解决方案
PowerLogic Equipment PCSn有源滤波柜
动态电压治理方案:暂态电能质量问题一般指电压暂降、电压骤升、短时断电等,其中电压暂降不仅可能造成产品报废,产线停机,还可能会让工艺设备造成损坏,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甚至产生安全问题。基于PowerLogic Equipment DVRS动态电压恢复设备,该方案可实现0-130%宽范围电压补偿,3ms快速响应和3s持续补偿,可帮助客户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坏件或原料损失,提高生产连续性和效率,减少维护成本,保障人身和数据安全。
施耐德电气发布PowerLogic Equipment电能质量一体化解决方案

施耐德电气发布PowerLogic Equipment电能质量一体化解决方案
PowerLogic Equipment DVRS动态电压恢复设备
动态无功补偿方案:无功问题不但大大影响系统效率和稳定性,还造成不必要的电能浪费,增加能源成本。通过PowerLogic Equipment PQU动态无功补偿柜,可实现5ms快速容性和感性无功的精确补偿,同时又可抑制谐波、治理三相不平衡,并有效避免因系统谐振造成的安全事故,全面提升无功补偿效果及系统稳定性,帮助客户实现电费节约,效率提升。
施耐德电气发布PowerLogic Equipment电能质量一体化解决方案

施耐德电气发布PowerLogic Equipment电能质量一体化解决方案
PowerLogic Equipment PQU动态无功补偿柜
混合无功补偿方案:可根据用户的预算及现场负荷环境,结合动态无功补偿设备和电容器的方式,定制以PowerLogic Equipment HPQU混合无功补偿柜为主体的方案,以更高的性价比带来同样值得信赖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PowerLogic Equipment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在不同柜型中加入监测设备,并结合多种边缘控制软件及应用服务,激发更多数字化潜能。例如,可在柜内加入包括ION9000、PM8000等电能质量高端仪表,对电压骤升骤降等状态进行监测,并利用PME中的电能质量性能模块等对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帮助用户及时发现对应问题,并快速做出处理;此外,结合包括Facility Expert运维专家、Asset Advisor千里眼资产顾问、Power Advisor电力顾问等专家级应用,能够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比对,深度挖掘价值,并针对电能质量和运维等给出对应改善建议,助力客户持续优化系统和运维质量,提高效率,高度保障安全。与传统电能质量治理方案相比,PowerLogic Equipment一体化解决方案拥有更精确、专业的数据监测和分析,更高的运维主动性,更佳的安全保障,同时还能够帮助用户持续提高运营效率,获得更好的数字化体验,从而可以广泛应用于包括电子厂房、数据中心、医院、机场、工业等众多对电能质量和供电连续性极高的行业,不但能让客户全方位掌控设备的运行状态、治理效果,还能全面感知潜在隐患,提出改善建议,科学指导后期的运维和长期优化工作。
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低压业务智能配电业务总经理徐栋表示:“当电气化与数字化实现相互融合,电能质量问题将不再是困扰企业的‘顽疾’。通过融入数字化功能,施耐德电气全新PowerLogic Equipment电能质量解决方案得以通过监测、分析、治理的一体化闭环管理,更全面、简单、快速地帮助客户应对电能质量挑战,并实现持续性优化,从而带来更强的供电连续性和可靠性保障,确保日常运营的稳定高效。”

XVS-440-10MPI-1-10

8AC110 输入输出模块 坚固的POG 83旋转编码器:拥有DNV-GL等型号,适合海上应用

当船舶在风大浪急的海面上航行时,如果甲板机械发生故障,船舶的操纵性能会明显下降,甚至不得不中断航程,并导致高昂的经济损失。因此,每次在设备维修时往往需要更换一些部件。新型POG 83增量式旋转编码器能够抵御各种恶劣的甲板环境,不会出现故障,从而让卷扬筒和起重机在经历过多次维修后仍然可以继续使用。
Baumer-POG83-ML-20210618-PH1

Baumer-POG83-ML-20210618-PH1
POG83海上用旋转编码器可抵御恶劣的海上工况
POG 83的密封设计还融入了堡盟在重载领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技术。POG 83采用长久密封设计和坚固的不锈钢外壳,有效防止水、湿气和腐蚀性物质渗入。通过模拟由海浪和停靠操作引起的典型机械负荷,以及海水浸泡和干燥交替的极端工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应力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反复多次将POG 83暴露在以上各种工况下。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功能性和防护等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POG 83编码器的防护等级持久地维持在IP66、IP67和IP69K。此外,POG 83融入了堡盟久经考验的甲板应用经验,具有持久可靠性,适合众多海上应用,如装卸、收网或下锚等。通过DNV认证的型号便于用户完成船舶和系统的认证流程。POG 83旋转编码器配备可通过欧式法兰B10安装的传动轴(直径为11mm)和M23不锈钢接头。
Baumer-POG83-EN-20210618-PH2

Baumer-POG83-EN-20210618-PH2
专门为海上工况开发的测试流程,以确保旋转编码器POG 83的长久密封性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baumer.com/POG83

8AC110

Search for products

Back to Top
Product has been added to your cart